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国家农高区主楼二层
邮箱:
联系电话:0354-5988888
联系人:王女士
、箕子简介
箕子,原来的本义是一个族群的姓和商代以姓和氏分离,人们既有姓,又有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子姓。契的14代孙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子其作为商高宗武丁的王子,箕(方)国的诸侯,他的后代以国为氏,即箕氏。姓氏合就叫“箕子”,这是我国远古时期姓氏的主谓语倒置的写、读法。随着姓氏归一,箕,就成为了“子其“后代的姓氏。被称作中华文化第一子的“箕子”,是“子”姓(不是子爵)、“箕”氏、名胥余。是商王武丁的王子“子其”的六世孙,袭祖上封爵,为箕(方)国的国君,任商纣朝太师,为商纣王的远房族叔。在殷商时代,“子”作为王族的姓,成了尊贵的象征。商王朝灭亡之后,商王族仍然受到尊敬,“子”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尊称,由于“箕子.胥余”是一个思想家,“子”进而就完全演变成对有学术造诣和有政治建树者的尊称了。“箕子”在周代及其以后,就成为特指“箕子.胥余”一个人的专用(代)名词了
“箕子” (约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是一位很有政治预见的人物,《韩非子.喻老》:纣用象牙做筷子,就非常担忧,预见到纣王走向腐败堕落。到后来纣王刚愎(bi)自用、穷兵黩武、宠妲己、信佞(ning)臣、筑鹿台、修巨桥、扩园囿、置酒池、悬肉林,酗酒裸淫。并制炮烙、设虿(chai)盆。对百姓折胫河、剖母腹,对大臣剁肉酱、做肉干等暴行。箕子担忧殷商社稷危亡,与比干、微子多次向纣王进谏,纣王非但不理,反而听信妲己之言,将比干剖腹挖心,逼走微子。箕子多次劝谏无果,有人担心箕子也与比干、微子一样遭到纣王、妲己的迫害,劝其离开殷商,投奔其他国度。箕子却说:“为人之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与民。吾不忍也。”凸显了箕子的忠臣本质。为保身免祸,于是“漆身为厉,被发佯狂”佯装疯狂“逃离”了朝歌国都,回到了封国自己的家乡,归隐于箕山上。
箕子将马放于“马(兰)栏”,“酿庄(岳家庄)”有充足的酒品可饮,把官印封于印头坪,在白圪脑峰结庐而居;在香林山上祭祀天地鬼神,以祈君王改过自新,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在范阳岭石圪脑峰立晷(gui),观星宿以判四时;与鲁启、景如松在石人岩弈棋;与琴应一起在安乐村操演琴艺。箕子曾作过一首琴曲,后世叫《箕子操》:
嗟,嗟!君为无道杀比干,嗟(jie),重复嗟独奈何!
漆身为厉,被发以佯狂,今奈宗庙何 ?
天乎?天哉!欲负石自投河! 嗟复嗟,奈宗庙何!
后纣王发现他是假装疯狂,便将他抓住囚禁起来。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商都,《尚书.武成》释箕子之囚,封比干墓,式商之闾(lv)。后武王访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箕子不愿臣仆新朝,请求去开发朝鲜,被武王封为朝鲜侯。
箕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他曾经受到一致推崇。《周易》与《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它们都给箕子突出的地位。《周易》的卦爻辞,指名道姓提到的真实历史人物,只有殷高宗、帝乙、箕子和康侯四人。《周易·明夷·六五》云:“箕子之明夷,利贞。”四人中只有箕子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并有著作传世。《尚书》有《微子》、《武成》、《洪范》等三个篇章提到箕子。其中《洪范》全面体现了箕子的哲学政治思想。中国儒家的开山祖孔子和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们都十分赞扬这位人物,孔子在《论语》中,把箕子与微子、比干称为殷商的“三仁”。汉朝班固作《汉书·古今人表》的第一等人物是上上圣人,都是儒家作为道统推崇的人物,大部分是开创一个时代的“先王”。一共只有14人,即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高阳、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孔子。第二等人物是上中仁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如:女娲、帝挚、夏启、盘庚、武丁、成王等著名古帝,伊尹、傅说、召公、姜尚等著名大臣,还有儒家极力推崇的伯夷、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等。而箕子就被列入其中。
箕子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唐朝德宗贞元年间,淇县(即纣王的都城朝歌)为箕子立庙,著名思想家与古文家柳宗元写了《箕子碑》高度赞扬箕子,柳宗元认为伟大人物有三条标准,而箕子完全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正蒙难”的意思就是说,处在像商纣王那样的黑暗时代,自身蒙受危难,却能够坚持正道,垂范后世;“法授圣”的意思就是说,在王朝更递、时代发生巨变后,能够把古代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把《洪范》传给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帝王,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化及民”的意思是说,箕子到了朝鲜,能够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追封箕子为辽东公(《宋史·礼志》)。元顺帝时,追封箕子为仁献公(《元史·顺帝纪》)。明朝正德年间,淇县又建立三仁祠。箕子庙在清朝后期才逐渐毁弃,但是人们仍然称箕子庙所在的那条胡同为“庙胡同”。淇县已经请古建筑专家设66米。大门屏风上写满甲骨文,屏风前面是箕子的坐像;大院正中是刻有柳宗元《箕子庙碑记》的石壁,两侧是翠柏拱卫的两座碑亭,分别刻上箕子的《麦秀歌》与《洪范》;然后是前殿、祭祀殿、后殿,殿中用蜡像、壁画介绍箕子的生平与贡献。三仁祠现在已经恢复,山门内大院中有大堂三间,供奉三仁塑像,箕子居中,比干居右,微子居左。东堂为比干馆,西堂为箕子馆,馆中供奉塑像,并有记述其生平大事的壁画。
二、箕城:
从白燕遗址涵盖的三期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文化来看,其中有一段时期为夏商文化。白燕遗址的夏商文化就是历史上的箕城时期。在当地从古到今,世代口耳相传,说白燕的寨圪垯和阳邑的秃尾巴冈是古代的箕城。说起箕城,就不得不说箕国、箕人。据何光岳《中原古国源流史》和求索2006/11 徐明波《商王武丁征伐考》考证,“最早的箕人,本为神农氏“炎帝”之后裔,“姜姓”。上古时期,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在冀北涿鹿打败蚩尤后,黄、炎两部族又发生了阪泉之战。结果,炎帝部族被黄帝部族打败。被黄帝部族打败的炎帝部族,其中有一支向西迁到陕西勉县箕山一带立国,这就是最早的箕人、箕国。在夏朝中期,箕人“东迁到山西平陆县的箕山一带,然后向南迁到河南济源县的箕山与登封县的箕山一带,又再东迁河南淇县、濮阳一带”,向北发展到晋中、太原一带,与鬼方土方相接。从出土的灰陶器物(应用回火技艺生产)在黑陶器物(采用河泥,应运转轮技艺生产)之上,也可大致看出箕族的迁徙。箕人在原鸟夷部族生活过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国家“箕国”,从而有了姜姓(赤邑)箕城。姜姓赤邑留下了一系列的遗迹,诸如陕西勉县、山西平陆、山西陵川、河南济源、河南登封、河南淇县、河南登封、山西左权、山西榆社及山西太谷等地的箕山、箕城。
商代初期箕族(箕国)又称基方,也称赤邑,疆域辽阔,国力比较强大,一直与商朝为敌。甲骨文中多次提及讨伐基方。商王高宗(武丁)在位期间多次命令雀侯与王子子商征伐基方,《甲骨文合集》六五七零、六五七一、六五七二、六五七五、六五七七及八四四五皆提及征伐基方。如:“乙酉卜,丙贞,子商基方。”这里的“”字,从戈才声,就是武装攻打的意思,可直书为裁。商王(高宗)武丁征服箕国之后,封王子“子其”为箕国诸侯。子其的封地就在太谷县的箕城,其居住地为太谷县“子城”(城子院村)。太谷县境内的箕城,作为箕国疆域北方晋中盆地内的城垣(市),必定是在商朝征伐箕国的过程中,随着南边疆土被侵,城垣(市)被夺,坚持到最后的城垣(市),无疑是箕国疆域北边的“太谷箕城”。
“城”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到商代的典型特征。由于箕国(箕人)的被征服,姜姓之箕国、箕城被占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商族的子姓“箕城”及商王朝的统治。商王武丁派了一个叫“子其”的王子统治箕方(基),箕方成为了商王朝“子姓”的一个“方国”。《姓纂》云:“商之圻地在太原”,圻,边界也。太谷箕城成为了方国的国都。箕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其“或“基”,或“棋”或“萁 ”。现在太谷当地人,对“箕”字,有两种读音,(ji和qi)簸箕读(ji)箕城读(qi)。
三、子城
在白燕村东7.5公里的土石山区,有一个村名叫城(si)子院的很古老的村庄。城子院,其“城”字,不读(cheng),读(si),是我国秦汉以前的读音。而“城子”,按现代汉语语法应为“子城”。其也是我国秦汉以前或更早战国以前的写(用)法,是古语大名冠小名的写(用)法。
在晋中盆地有榆次的城(si)赵村,后演变为使赵村,城(si)张村演变为使张村、祁县的城(si)赵村,均为“战国”以前的城垣,即是赵城和张城,是为大名冠小名。太原市的古城(si)营、黑城(si)营、北城(si)村、太谷县的白城村,读为(ba.si);候城村,读为(hou.si)等,为“春秋”以后的城垣,是为小名冠大名。城(si)子即为子城, 即是“子姓”之城。子姓为商王族之姓。“城”,古代王朝和方国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在太谷县历史上,只有在商朝时有过“子”姓诸侯,“子城”非箕子一族莫属。
子城可能就是“子其”封到箕国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新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必定需要较长的融合期。在“子城”(城子院)周围有东里村、西里村、北里村、南里村,可能这些村都在子城的范围内。城子院是明清时期,东里村大户避暑建院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