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国家农高区主楼二层
邮箱:
联系电话:0354-5988888
联系人:王女士
一、高寺
1、高寺的前生今世:
距白燕村西北400米、“白燕遗址”北面500米,有一处毁于日寇侵华之际,于2006年由民间集资恢复重建的宝峰寺大殿,和与之毗(bi)邻的狐仙庙“大仙殿”,为一庙一寺建筑,历史上一直称为高寺。该寺庙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该庙不同其他庙宇,建在了野外。二是 该庙佛俗共存一处(俗东佛西)。
高寺曾毁于日寇侵华之际,山西忻口战役后,国民党中央军九十四师朱怀冰之一部,驻太谷白壁,(今为榆社)一带,曾开赴小白、白燕一带对日作战。1938年2月24日,该部一个排在回马口阻击日军进犯。其中有一个班的部队,从上土河的红土山上撵下来5个日本鬼子兵。鬼子兵狼狈逃窜躲藏到白燕高寺内,为了消灭鬼子,中央军放火点燃了寺内大殿。结果却让鬼子从高寺西北角一个土墙豁出去,向上庄方向逃遁了。),于2006年建起了佛殿,2009年重建了大仙殿。
高寺历史久远,其名称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当地传说,高寺为天帝的行宫别苑,每年二至三月降临。天帝为谁?高寺为何得名?
高寺原称高庙,早于高庙之名叫后土庙。它源于人类文明早期女娲抟(tuan)土造人神话的郊禖,与白燕遗址是同时期的产物,是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反映。由于远古时期人类掌控自然能力低下,以及对人类自身繁殖的无知,于每年“春分”时节,以婚姻生殖崇拜在郊外进行的祭祀(巫觋活动)仪式,人们向掌控婚姻、生殖之神的“女娲”顶礼膜拜,求的婚配和子嗣。女娲是中国最早的土地最尊之神,称后土圣母,人们立(石)庙祭祀,称为后土庙(石)。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是北京地坛之源,凸显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后土庙”之郊禖,也称燕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mei)。最初的禖,媒也,也作母讲,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禖神为掌控婚姻生育之神,最早的禖神就是夏妣女娲。每年“春分”时节,小燕子到来之时,(玄鸟,燕也。燕以施生时来,巢人堂宇而孚(fu)乳……)“万物生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人们在郊外(这就是高寺建在野外的原因)进行婚姻生殖祭祀仪式,向掌控婚姻、生殖之神“女娲”顶礼膜拜,求的婚配(郊合)和子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由于高辛氏简狄与帝喾郊禖婚配生商朝始祖“契”,商代郊禖被高禖取代。禖神变为商之先妣(bi)简狄,其庙堂以其夫氏高辛氏命名,为“高庙”。高禖、高庙之高,表明人类社会已由血族群婚、亚血族婚转型为对偶婚阶段,再不是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时代。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以女性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性崇拜由女阴转变为男根。高庙为天帝行宫适履(lu)之殿。(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以大牢(三牲祭祀)祠于高禖”注:高辛氏支出,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从而改“郊禖”叫做“高禖”(巫觋)。殷周以来,高禖(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商朝灭亡后,狐大仙(据传说是在凤仪山修练成仙的)就成为了高庙的神祗。高庙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庙堂,高庙之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北朝时佛教传入我国,在高庙内盖起了佛殿,从此高庙名变成了高寺名。形成佛俗共容、和谐相处的格局。
郊禖、高禖历史影响深远,汉朝时定为节日。以每年农历春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三白之地以小白村三月三庙会的形式保留了“三月三” 古老节庆。在太谷县境内有一古老的习俗,即乞子活动。民众乞(求)子有三处,即大佛山(凤景山)、二佛山(凤仪山)、三佛山(凤凰山)。据说,在大佛山求得的孩子,出生后肤色为褐色;在二佛山求得的孩子,出生后肤色为白色;在三佛山求得的孩子,出生后肤色为红色。这些都是远古高禖沿袭的表现形式。这与人种学所述,中华民族是由蒙古人种、阿拉伯人种马来亚人种混血而形成相符,也与国人身体肤色种类和比例相一致。白燕村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成长的摇篮之所。
据民间传说,狐大仙不仅能够赐予人们婚配,满足人们乞子的需求,还管着人们求官、求学、求财、求医问病、买卖赢赔,庄稼丰歉等事宜。历史上,高寺除佛教佛法无边外,由于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加使以乞子为主要功能的高寺在民间影响巨大,加上其他功能,迎合了人们愿景和心理期望。据老人们讲,在明清至民国初年间,高寺香火鼎盛,每年春季进香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人们还愿唱戏对棚,半个月不撒台。还愿所捐的红遮(红布),没有地方放,每年专门用马车拉到乌马河滩焺神(焚烧)。
如今高寺已被新修的小白乡零号柏油公路与白燕遗址、千年枣园、晋商张氏佳城等景点贯通。高寺两座殿宇巍峨壮观,红色院墙与今年建成,山门等其他建筑已有了规划,正有条不紊恢复建设。今后高寺将作为白燕古文化的承载体,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的集散地,成为小白乡社会和谐的引擎之一,成为小白乡根祖文化植物生态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为小白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步起到巨大作用。
2、武状元柏
在高寺院内长着奇特的古柏树数株,文状元柏和武状元柏。文状元柏为千头柏,千头柏千头而绒,当地绒、文谐音,故称文状元柏;武柏为五叉柏。而最南一株,其形甚奇,基部独出,围可六尺余,上分五枝,每枝又出五股,五又生五,五、武谐音,人们称之为武状元柏。据说武状元柏奇缺、现在全国除陕西韩城有一株外,这是发现的第二株。所谓灵地长灵物,而只有地灵,才能人杰。长有文状元柏的地方出文魁,长有武状元柏的地方必定出武将。当地历史上文魁有,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侍郎白善书、梓州太守白举义、太守白家骥、太原太守封阳邑侯白邕。著有《齐道记》的白渊、武陵太守白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祖籍)、元代户部尚书白仪、元代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郝经、、武将有:春秋时晋文公中军元帅先轸、战国时赵国武安君李牧、北魏上柱国王雅、北齐五兵尚书,中书令,封高昌郡公的白建,北周骠骥大将军开府仪司三同、昌乐侯冀俊。文武状元柏当地已将其奉若灵物神树顶礼膜拜.
3、十指擎天槐:
白燕村宝峰寺山门外东西两侧,各植一槐,其龄不可考,树围在3米之多,其二槐树冠如云,浓荫匝地,蔚然如盖,暑夏炎日,端坐其下,则清风入怀,清凉沁体,心旷神怡,而此二槐神奇之处,不尽于此,其形态神异:树躯丈余之处,各出五杈,五杈再出五枝,五又生五,且五主干之上各筑雀巢,两树好似人的两臂,十个雀巢宛如指甲,远观之,状若巨掌,力撑苍天,盖因此,四邻八乡之人,皆称之为“十指擎天槐”。其二槐,体态相似,数百千载,栉风沐雨而并立于此,其为兄弟乎?文武乎?仙侣乎?其二槐植于箕城故壤,耸于宝峰灵地,而呈此灵异之态,与寺内五指柏遥相应证,岂非昭天意、显地灵乎?岂非论阴阳、演五行乎?箕子先哲若见此,岂非欣然乎?吾辈与兹,受此神树之荫佑,岂非幸甚乎?既受其福泽则当尊之护之,千秋万代,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