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国家农高区主楼二层
邮箱:
联系电话:0354-5988888
联系人:王女士
白燕休闲旅游度假村包括以下五大景区:
一、白燕文化广场
二、白燕遗址公园
三、白燕民俗文化村
四、绿美生态观光园
五、白燕农耕文化园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山西老陈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我们山西是归属大中国华北地区之黄土高原之上。中华人类文明历史,从三皇五帝肇始,历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在的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河南,两千年文明看陕西,千年文明看北京、现代文明看上海。山西这一方土地,五千年来上演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史诗。山西是黄河道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遗址有上千处之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消费东西和陶制生涯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光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山西是这个古文明国家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络贯穿了高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35000处文物奇迹,其中已经成为国保的119处,位居全国第一。是以,山西最有资历成为今天众人认识和赏识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接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各个时代的前线。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辈思想为根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山西历史文化内容丰富,秘闻深挚,品质文雅,特色鲜明。她的历史头绪连绵了万万年而络续,她的进步前辈思想传播了几千年而不枯,她的艺术粗神流传了万万里而不集,山西历史文化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和感化力。我们完整有来由说,山西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优良的结果结晶,是先祖赏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贵重财产,是我们今天仍然需求借势和依托的力量源泉。
二、 太谷县、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太谷县古称“阳地”,春秋时晋文公之大夫、晋襄公之太傅“处夫”,被封到“阳地”为食邑,以地为姓,姓“阳”名“处父”,故为“阳处父”。历史进到西汉,实行郡县制时,就以阳处父食邑地,“阳邑”为县名,府治在今阳邑村。北周四年徙今治,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太谷县至今。阳地{晋阳岗上太谷县的孟高村、南阳村、中阳村、北阳村、夕阳(朝阳)村、大白村阳疙瘩、古阳邑、任村(禹阳);榆次区的东阳村、西阳村、岂阳庄、清徐县的梗阳(徐沟)一带,若干阳村构成阳地。}民间相传,在阳邑村立县城,县城的西南方应为绝地(刑场),但是由于阳邑村西南方为{杏林村(古代“学者居第为杏坛,医者居第为杏林。)、惠安村(受王的恩惠,后院平安,也即后方平安)、王诲庄(王者教导、晓谕,民知礼)、新村(古新与辛同,辛者,帝喾高辛氏初立之都)、申奉村(部落联盟长,知天达地之人,封禅祭天之所。)、}帝喾高辛氏前期帝都佳地,故而阳邑无绝地。因立城必须有绝地,在离阳邑20里以外咸阳河以西找到了(咸阳古战场)绝地。北周四年徙今址(民间祖辈流传,太谷城是由沙河、柳巷、白塔村改建而成,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太谷县至今。(太谷县城为凤凰城,与阳地和凤凰山有关。而阳地和凤凰山的得名,是由于中华五帝之一帝颛顼高阳氏之帝都之故。阳邑改名太谷,是因阳邑之阳与隋文帝杨坚之楊相冲,为避讳陽、楊同音、近形而为。阳地、阳邑是帝颛顼高阳氏之阳。天子当日,太阳为日。阳为日,太也可代日。以“太”代“阳”,既不失原高阳氏部落联盟长之本义“古帝王定居佳地”,又于太行山、太原之“太”并行。太谷县城坐落于晋中盆地内(古晋阳湖之中)的汾河谷地(河流冲积倾斜平原)中,太谷成为县域新名,即太谷县。县城即为太谷城。太谷县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为其代表。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
三、 白燕
白燕村位于县小白乡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东靠王村、南临乌马河、西邻大白村、西北与上庄村接壤,北与西炉村比邻,
东北与小白村相依,距太谷县城15公里。白燕村人文历史悠久,村风淳厚仁和,民情勤勉耐苦。旧时街巷规整,大院比肩,巨宅连栋,店
立,商贾云集。日杂绸缎,典当医药,银号学堂,凡人之所需,应有尽有,行商坐贾,往来熙攘。村人经商足迹遍及四海,是晋商之重要一
支。时人崇文敬佛,村内建有一灯楼,一牌楼,二祠三堂六庙宇。然历经千年沧桑,古旧建筑大多损毁,但仍有遗迹留存,可供来人追思邈
古。
白燕村,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曾有歌谣赞曰:乌马河长又长,白燕是个好地方,枣儿甜,花生香,到处一片红高梁,共产党带来好光景,家家户户粮满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白燕村人发扬吃苦勤奋,敢为人先的传统精神,几经探索,数度调整,最终形成了以种植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的致富模式。苗木花卉品种全,数量大,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促成当地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美化、美丽国人生存环境,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白燕遗址:
闻名遐(xia)迩(er)的白燕遗址坐落在白燕村西南乌马河河滨阶地上。遗址东西长830米,南北长430米,达35万多平方米。它被发现于1956年,于1980年到1981年国家考古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是一处遗存极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在厚达5米多的土层中,考古学家发掘出房屋9座,墓葬11座,陶窑3座,灰土坑390座,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甑(zeng)、钵(bo)、壶、鼎、釜(fu)灶、瓮、尊等,夏商时代的鬲(ge)、瓮、簋(gui)、鼎、敛(lian)口三足瓮等,周代的鬲、瓮等,另外还有大量的尸骨、牙、蚌(ba)器和少量的青铜、金质器物。能复原的陶器800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他一些装饰品100余件。而从遗存堆积的土层判断,竟然涵盖了三期文化。即众所周知的仰韶文化(河南渑(mian)池仰韶(shao)村发现,故名。距今约5000~7000年)的末期。),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000~4500年。)的全部,以及夏、商、周文化(距今约2600~4000年源自《晋中考古》),由于地处白燕村境内,定名为白燕遗址。白燕遗址经历了上古原始社会时期的颛顼时代,帝喾时代,赤邑箕城和商代箕城时代,及西周与春秋时期一段,于晋厉公时,箕城与祁县高(郜)城被秦国一起焚(fen)毁。即《左传》“入我河地,焚我箕郜(gao)”之箕城。
“白燕”之“白”与其相邻的大白村、小白村、王村、禅(shan)房村、燕尖山、喾喾尖、刘王尖、奄谷水、高寺、王墓、盆盆窑、桑园、大典地等是高辛氏部族“白天鹅”图腾之体现。大白村为“大天鹅”,小白村为“小天鹅”,白燕村为红嘴天鹅。“喾,又作俈、告、郜,亦作鹄(ɡǔ)。”鹄即是白天鹅。喾(ku)是鹄(gu)的鸣叫声”。
白燕之“燕”是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卵生契之“燕”。契为商(殷)的始祖。当地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古时有一个妇人和她的两个女儿在乌马河的鱼儿弯洗澡时,一个燕子飞到大女跟前下了一颗蛋。大女把蛋捡起来玩。小女见后也想要,姐姐为逗妹妹打诨(hun)取乐,把蛋放到了嘴里,不慎却将燕子蛋吞咽。姐姐吞蛋以后即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男娃娃。这个娃娃长大后做了大官,成了大人物,就是商人始祖契。古人以燕子为天鸟,把这个大人物的现世归为天意。由于“契”的出生地,有了燕儿疙瘩。契被赐姓子姓,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兴於唐、虞(yu)、大禹之际,官拜司徒,功业著於百姓,掌管五教,百姓以平。红嘴鹅疙瘩之“白”和燕儿疙瘩之“燕”,构成了“白燕”。即:白为帝喾之白和燕为商契之燕,构成白燕。白燕、大白、小白三个村庄,白燕村居中为红嘴白天鹅部落,大白村为大天鹅部落;小白村为小天鹅部落,即三白之地。白燕村为帝都,王村为王族居住之处。
高寺
距白燕村西北400米、“白燕遗址”北面500米,有一处毁于日寇侵华之际,于2006年由民间集资恢复重建的宝峰寺大殿,和与之毗(bi)邻的狐仙庙“大仙殿”,为一庙一寺建筑,历史上一直称为高寺。该寺庙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该庙不同其他庙宇,建在了野外。二是 该庙佛俗共存一处(俗东佛西)。
高寺曾毁于日寇侵华之际,山西忻口战役后,国民党中央军九十四师朱怀冰之一部,驻太谷白壁,(今为榆社)一带,曾开赴小白、白燕一带对日作战。1938年2月24日,该部一个排在回马口阻击日军进犯。其中有一个班的部队,从上土河的红土山上撵下来5个日本鬼子兵。鬼子兵狼狈逃窜躲藏到白燕高寺内,为了消灭鬼子,中央军放火点燃了寺内大殿。结果却让鬼子从高寺西北角一个土墙豁出去,向上庄方向逃遁了。),于2006年建起了佛殿,2009年重建了大仙殿。
高寺历史久远,其名称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当地传说,高寺为天帝的行宫别苑,每年二至三月降临。天帝为谁?高寺为何得名?
高寺原称高庙,早于高庙之名叫后土庙。它源于人类文明早期女娲抟(tuan)土造人神话的郊禖,与白燕遗址是同时期的产物,是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反映。由于远古时期人类掌控自然能力低下,以及对人类自身繁殖的无知,于每年“春分”时节,以婚姻生殖崇拜在郊外进行的祭祀(巫觋活动)仪式,人们向掌控婚姻、生殖之神的“女娲”顶礼膜拜,求的婚配和子嗣。女娲是中国最早的土地最尊之神,称后土圣母,人们立(石)庙祭祀,称为后土庙(石)。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是北京地坛之源,凸显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后土庙”之郊禖,也称燕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mei)。最初的禖,媒也。禖神为掌控婚姻生育之神,最早的禖神就是夏妣女娲。每年“春分”时节,小燕子到来之时,万物生发,人们在郊外(这就是高寺建在野外的原因)进行婚姻生殖祭祀仪式,向掌控婚姻、生殖之神“女娲”顶礼膜拜,求的婚配(郊合)和子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由于高辛氏简狄与帝喾郊禖婚配生商朝始祖“契”,商代郊禖被高禖取代。禖神变为商之先妣(bi)简狄,其庙堂以其夫氏高辛氏命名,为“高庙”。高禖、高庙之高,表明人类社会已由血族群婚、亚血族婚转型为对偶婚阶段,再不是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时代。高庙为天帝行宫适履(lu)之殿。(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以大牢(三牲祭祀)祠于高禖”注:高辛氏支出,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从而改“郊禖”叫做“高禖”(巫觋)。殷周以来,高禖(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商朝灭亡后,狐大仙(据传说是在凤仪山修练成仙的)就成为了高庙的神祗。高庙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庙堂,高庙之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北朝时佛教传入我国,在高庙内盖起了佛殿,从此高庙名变成了高寺名。形成佛俗共容、和谐相处的格局。
郊禖、高禖历史影响深远,汉朝时定为节日。以每年农历春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三白之地以小白村三月三庙会的形式保留了“三月三” 古老节庆。在太谷县境内有一古老的习俗,即乞子活动。民众乞(求)子有三处,即大佛山(凤景山)、二佛山(凤仪山)、三佛山(凤凰山)。据说,在大佛山求得的孩子,出生后肤色为褐色;在二佛山求得的孩子,出生后肤色为白色;在三佛山求得的孩子,出生后肤色为红色。这些都是远古高禖沿袭的表现形式。这与人种学所述,中华民族是由蒙古人种、阿拉伯人种马来亚人种混血而形成相符,也与国人身体肤色种类和比例相一致。白燕村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成长的摇篮之所。
据民间传说,狐大仙不仅能够赐予人们婚配,满足人们乞子的需求,还管着人们求官、求学、求财、求医问病、买卖赢赔,庄稼丰歉等事宜。历史上,高寺除佛教佛法无边外,由于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加使以乞子为主要功能的高寺在民间影响巨大,加上其他功能,迎合了人们愿景和心理期望。据老人们讲,在明清至民国初年间,高寺香火鼎盛,每年春季进香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人们还愿唱戏对棚,半个月不撒台。还愿所捐的红遮(红布),没有地方放,每年专门用马车拉到乌马河滩焺神(焚烧)。
文武柏
在高寺院内长着一颗奇特的古柏树,它的长势总是一分五叉,人们称之为五状元柏,据说现在全国除陕西韩城有一株外,这是发现的第二株。所谓灵地长灵物,当地现在以将其奉若灵物神树顶礼膜拜。在高寺山门处左右各生长着一颗树围在3米多的古槐树,在两棵槐树上各搭有五个喜鹊窝,两棵树好似人的两条胳膊,十个喜鹊窝好似人的十指上的十个指甲,人们将其称为十指擎天树。
如今高寺已被新修的小白乡零号柏油公路与白燕遗址、千年枣园、晋商张氏佳城等景点贯通。高寺两座殿宇巍峨壮观,红色院墙与今年建成,山门等其他建筑已有了规划,正有条不紊恢复建设。今后高寺将作为白燕古文化的承载体,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的集散地,成为小白乡社会和谐的引擎之一,成为小白乡根祖文化植物生态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为小白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步起到巨大作用。
寨疙瘩
在白燕村的西南方向500余米处,原名为燕儿疙瘩 ,即现今建有白燕遗址保护标志之处。 2006年高寺寺庙复建后,村民送来一通石碑,上刻“神护寨,大明崇祯八年”字样,是从寨疙瘩附近挖出来的。大明崇祯八年(1636年)为大明朝廷内忧外患之际。皇太极后金改清,多尔衮帅领清军第三次入塞;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明史》称其为“闯贼”。山西各地均建堡立寨,防御贼寇刀兵以力求自保。白燕村在燕疙瘩上建起了寨子,起名神护寨,将白燕村改名白念村。即“怀念白燕圣贤和平岁月,祈愿天帝神灵护佑”。以后人们就将此地称为寨疙瘩。民国八年(1919年)改频香馆村塾为小学校时把白念村恢复为白燕村。1980年至1981年,国家在寨疙瘩和岗子地的地方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确定为一处我国晋中类型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以白燕村“村名”命名,称为白燕遗址。神护寨:白燕村是远古帝喾帝都白天鹅部落所在地以及夏商时期独立王国赤邑和商代方国箕城。由于时间的久远以及历史上人口的多次大迁徙,如:商祖“契迁商地”、尧都南移、三家分晋、王莽变故、三国乱局、西晋永嘉之乱、靖康之难、辽金蒙战争、大槐树移民,把发生在山西、晋中、太谷、白燕的真实的古老史实带走并移植到了其他地方。明末发生了大规模(李自成)农民起义,崇祯六年(1633),全国各地乡村普遍建立堡寨,以防不虞,白燕村在燕圪垯上修建了神护寨, 固名寨圪垯。因“怀念”远古帝喾时期和平和美好的岁月。因当时当地社会语言环境,燕、念同音(nian),就如同“笔墨纸砚”之砚(yan),也读(nian),当地将村名改写为“白念”。历时近三百年,民国八年(1919)将设在频香馆内的村塾改为小学校时,将村名改写回为“白燕”。录张鸿祚老人的文字记述:<高寺土围墙外,东墙外面约二米高处嵌有一尺五寸方形石刻一块,拆墙时将石板搬到加工厂后,被武思信偶然发现,搬回家保存。上刻有文字如下:“神护寨”左“山西太原府仁义乡白念村三社建”右“大明崇祯六年癸酉年乙卯月丙辰日”。2014年8月23日录>。译:神护寨即为寨圪垯(白燕遗址),崇祯六年癸酉年乙卯月丙辰(应为丙寅)为163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三。
红嘴鹅疙瘩
红嘴鹅疙瘩是远古高辛氏鸟图腾天鹅部族祭祀场所。《史记.殷本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喾,又作俈、告、郜,亦作鹄(ɡǔ)。”鹄即是白天鹅。喾是鹄的鸣叫声”。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和《炎黄源流史》云:高辛氏帝喾原属黄帝西羌兽图腾部族,高辛氏东迁与东夷(鸟图腾)部族杂居,逐渐东夷化。鹄是鸟图腾的徽式。”帝喾高辛氏部族以白天鹅作为图腾。天鹅分为三种,即红嘴鹅、大天鹅和小天鹅。红嘴鹅为天鹅内最高贵的一种。帝喾在汾水流域留下了若干地名和史实及传说。如祁县的郜村、高(鹄)城村、太谷县的新(辛)村、惠安村、王诲庄、惠安辛庄、四卦辛庄、肈开村、申奉村、孟家庄、杏林村、杨家庄、石象村;大白村、白燕村、王村、王墓、小白村、禅坊村及喾喾尖、刘(累)王尖及红嘴鹅疙瘩。我国历代史学家将帝喾列为五帝之中间一帝,是华夏历史上承前启后最为关键的一人。帝喾有四个儿子,鸷(zhi)、尧、契、稷均有天下。凤为百鸟之王。风有五种颜色,有“赤多者,朱雀;黄多者,鹓(yuan)雏;紫多者,鸑(yue)鷟(zhuo);青多者,鸾;白多者,鹄 ”接近 赤为朱雀、青为鸾、黄为鹓(yuan)、白为天鹅、紫为燕子,太谷县凤凰山为鹓、风景山为鸾、凤仪山为雀、喾喾尖为天鹅、燕尖山为燕子。“凤山古有鹓(yuan)雏种,五色相依屏阳苑。又凤凰者,头为燕、颈为雀、体为鹄、翅为鸾、尾为鹓(yuan)。
饮牛道口:
是白燕村南乌马河一级阶地上的地名,与大泉、二泉、三泉、玉清池并列。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选择了马、牛、羊、鸡、狗、兔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兔猪能宴飨(xiang)速宾”,还有“鸡羊、猪,畜之孽生以备食者也”。
人类社会六畜的驯化成功,农业生产的六谷驯化业已完成(现在我们只说五谷麻、黍(shu)、稷、麦、菽(shu),远古六谷为麻、(稻)黍、稷、麦、菽、菰)。随着六谷六畜的驯化完成,我们的民族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的历史,就是一部农耕史。
在悠远的农业社会里,六畜各有所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古人把六畜中的马牛羊列为上三品,马和牛只吃草料,却担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是人们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被人们当做半份家业对待,;性格温顺的羊,在古代象征着吉祥如意,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羊又是第一祭品,当然会受到男女老少的叩拜,羊更有“跪乳之恩”,尊其为上品。而鸡犬猪兔为何沦为下三品,鸡尽管能司晨报晓和提供肉蛋,在农业时代的家庭经济中,只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狗,忠于职守是其优点,但六畜中常给人招惹是非的是它,古语有“尊客之前不叱狗”的说法,狗的地位是多么低下。猪往往和懒惰、愚笨联系在一起,除了吃和睡,整天无所事事,最终以死献身,仅有“庖厨之用”。猪的地位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当地 留下了有关马牛羊的地名黑马、黄牛、白羊。民间有马王、牛王、羊王之称,有牛头、马面之说。
箕城:
从白燕遗址涵盖的三期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文化来看,其中有一段时期为夏商文化。白燕遗址的夏商文化就是历史上的箕城时期。在当地从古到今,世代口耳相传,说白燕的寨圪垯和阳邑的秃尾巴冈是古代的箕城。说起箕城,就不得不说箕国、箕人。据何光岳《中原古国源流史》和求索2006/11 徐明波《商王武丁征伐考》考证,“最早的箕人,本为神农氏“炎帝”之后裔,“姜姓”。上古时期,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在冀北涿鹿打败蚩尤后,黄、炎两部族又发生了阪泉之战。结果,炎帝部族被黄帝部族打败。被黄帝部族打败的炎帝部族,其中有一支向西迁到陕西勉县箕山一带立国,这就是最早的箕人、箕国。在夏朝中期,箕人“东迁到山西平陆县的箕山一带,然后向南迁到河南济源县的箕山与登封县的箕山一带,又再东迁河南淇县、濮阳一带”,向北发展到晋中、太原一带,与鬼方土方相接。从出土的灰陶器物(应用回火技艺生产)在黑陶器物(采用河泥,应运转轮技艺生产)之上,也可大致看出箕族的迁徙。箕人在原鸟夷部族生活过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国家“箕国”,从而有了姜姓(赤邑)箕城。姜姓赤邑留下了一系列的遗迹,诸如陕西勉县、山西平陆、山西陵川、河南济源、河南登封、河南淇县、河南登封、山西左权、山西榆社及山西太谷等地的箕山、箕城。
商代初期箕族(箕国)又称基方,也称赤邑,疆域辽阔,国力比较强大,一直与商朝为敌。甲骨文中多次提及讨伐基方。商王(高宗)武丁征服箕国之后,封王子“子其”为箕国诸侯。子其的封地就在太谷县的箕城,其居住地为太谷县“子城”(城子院村)。太谷县境内的箕城,作为箕国疆域北方晋中盆地内的城垣(市),必定是在商朝征伐箕国的过程中,随着南边疆土被侵,城垣(市)被夺,坚持到最后的城垣(市),无疑是箕国疆域北边的“太谷箕城”。
“城”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到商代的典型特征。由于箕国(箕人)的被征服,姜姓之箕国、箕城被占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商族的子姓“箕城”及商王朝的统治。商王武丁派了一个叫“子其”的王子统治箕方(基),箕方成为了商王朝“子姓”的一个“方国”。《姓纂》云:“商之圻地在太原”,圻,边界也。太谷箕城成为了方国的国都。箕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其“或“基”,或“棋”或“萁 ”。现在太谷当地人,对“箕”字,有两种读音,(ji和qi)簸箕读(ji)箕城读(qi)。
箕子
箕子,原来的本义是一个族群的姓和氏,商代以姓和氏分离,人们既有姓,又有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子姓。契的14代孙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子其作为商高宗武丁的王子,箕(方)国的诸侯,他的后代以国为氏,即箕氏。姓氏合就叫“箕子”,这是我国远古时期姓氏的主谓语倒置的写、读法。随着姓氏归一,箕,就成为了“子其“后代的姓氏。被称作中华文化第一子的“箕子”,是“子”姓(不是子爵)、“箕”氏、名胥余。是商王武丁的王子“子其”的六世孙,袭祖上封爵,为箕(方)国的国君,任商纣朝太师,为商纣王的远房族叔。在殷商时代,“子”作为王族的姓,成了尊贵的象征。商王朝灭亡之后,商王族仍然受到尊敬,“子”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尊称,由于“箕子.胥余”是一个思想家,“子”进而就完全演变成对有学术造诣和有政治建树者的尊称了。“箕子”在周代及其以后,就成为特指“箕子.胥余”一个人的专用(代)名词了
“箕子”是一位很有政治预见的人物,《韩非子.喻老》:纣用象牙做筷子,就非常担忧,预见到纣王走向腐败堕落。到后来纣王刚愎(bi)自用、穷兵黩武、宠妲己、信佞(ning)臣、筑鹿台、修巨桥、扩园囿、置酒池、悬肉林,酗酒裸淫。并制炮烙、设虿(chai)盆。对百姓折胫河、剖母腹,对大臣剁肉酱、做肉干等暴行。箕子担忧殷商社稷危亡,与比干、微子多次向纣王进谏,纣王非但不理,反而听信妲己之言,将比干剖腹挖心,逼走微子。箕子多次劝谏无果,有人担心箕子也与比干、微子一样遭到纣王、妲己的迫害,劝其离开殷商,投奔其他国度。箕子却说:“为人之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与民。吾不忍也。”凸显了箕子的忠臣本质。为保身免祸,于是“漆身为厉,被发佯狂”佯装疯狂“逃离”了朝歌国都,回到了封国自己的家乡,归隐于箕山上。
箕子将马放于“马(兰)栏”,“酿庄(岳家庄)”有充足的酒品可饮,把官印封于印头坪,在白圪脑峰结庐而居;在香林山上祭祀天地鬼神,以祈君王改过自新,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在范阳岭石圪脑峰立晷(gui),观星宿以判四时;与鲁启、景如松在石人岩弈棋;与琴应一起在安乐村操演琴艺。箕子曾作过一首琴曲,后世叫《箕子操》:
嗟,嗟!君为无道杀比干,嗟(jie),重复嗟独奈何!
漆身为厉,被发以佯狂,今奈宗庙何 ?
天乎?天哉!欲负石自投河! 嗟复嗟,奈宗庙何!
后纣王发现他是假装疯狂,便将他抓住囚禁起来。
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商都,《尚书.武成》释箕子之囚,封比干墓,式商之闾(lv)。后武王访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箕子不愿臣仆新朝,请求去开发朝鲜,被武王封为朝鲜侯。
《洪范》九畴
《洪范》是我国元典《尚书》收录的重要文献。《洪范》在人类史上首次提出“五行”“王道”“天人感应”。“五行”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世界本源说”,认为世界是由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构成。《洪范》其意指六七千年前,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了八卦。之后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得大禹终于战胜的洪水之典章。九畴是箕子对洪范的解释。九畴具体为: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八政;次四曰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㐅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以革,土爰稼穑。润不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以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指五种物质,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特性是滋润和向下,火的特性是燃烧和向上,木的特性是可弯曲也可以伸直,金的特性是可以顺从也可以变革(通过冶炼加工),土的特性是可以种植和收获庄稼。滋润向下的水产生咸味,燃烧向上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可从可革的金产生辣味,可以种植收获庄稼的土产生甜味。这种叙述是简明而最朴素的,说明了五行不过是五种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构成形态,但其中具有逻辑归类、辩证思维的哲学意蕴,启发了后代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还逐步渗透到天文学、医学、术数乃至民间日常生活中,影响异常巨大《洪范》设立了古代官制的最初体系。《洪范》九畴中的“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政,指的是官员。八政指包括管理八种行政事物的官员。一是管理食物的,二是管理财务货币的,三是指管理祭祀的,四是指管理居民的司空(官名),五是管理教育的司徒(官名),六是管理盗贼的司寇(官名),七是管理朝觐会同的宾(官名),八是管理军事的师(官名)。八种官员的设置,分别管理国家的八种大事。其中,食、货、祀,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基础。民以食为天。货是百姓不可缺少的物质。祀,是古代尊敬侍奉鬼神的礼仪,是维系国家精神的大事情。司空管理教养百姓的事务,司寇管理刑事治安。宾,是管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出使外国,迎接宾客;师,是管理军事的官员,训练军队,谋划战事,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官员必须谨慎选择和任命。八政所设置的官员职能、选拔任命和管理方式,一直延续到周、春秋战国及秦汉,形成了最初的官制体系。《洪范》之五行、王道、官制、天人感应比孔子的儒家、老子道家、孟子仁政、荀子天论要早600余年,他们都是以《洪范》为基础而逐步发展完善的。《洪范》是上古时代的一篇系统的政治哲学著作。箕子是中华上古时期有文献存世的第一人。在世界哲学史上,箕子不但是中华文化第一子,早于西方第一哲人泰利斯(约公元前624—547,泰利斯是公认的希腊哲学第一人,西方哲学史上第 一位哲学家和物活论者。)300多年,早于孔夫子500年,是世界第一哲人。《洪范》九畴还是对中国政治影响深远的九条治理国家的大法,是我国乃至世界行政学的鼻祖,它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儒、道、墨、巫、医、兵、阴阳、杂家都继承了箕子的学说。无可置疑,在中国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箕子是第一位地位极高的重要思想家。被后世称为中华文化第一子名至实归。
康家巷、朱儿街“
朱儿街是独立王国姜姓箕城存在之佐证。炎帝,姜姓,朱襄氏。炎帝后裔以朱为氏,所居街巷故名。
康家巷为当时贵族姜姓康氏所居之地。康氏得姓与发明石舂、石碾,将米糠分离被王赐予康姓。康侯跟随箕子一同去了朝鲜。
白燕村最早的居民大族为姓康,后来村里迁来了姓朱、李姓、再后来来了姓张的。现在村里只剩下姓李姓张的为村里的望族 。康、朱,或迁走或无后,在村里消失了,仅给后人留下了地名康家巷、朱儿街。白燕村有一段歇话。白燕村最早住的人是姓康(糠)的,后来来了姓朱(猪)的,有了姓朱的,姓康的就没有了。再后来来了姓张的,姓朱的也就没有了。姓康的为糠,姓朱的为猪,姓张的为打猎的猎人拿着弓箭。就是说猪儿把糠吃了,打猎的把猪杀了,猎人在天鹅故地,自由自在生产生活生存。”
聚箕场、大奠地:在白燕村西村子与寨疙瘩之间有一块地,地名叫“聚箕场”,相传为箕城当时的广场。是当时国家议事、及每年春季举行以生殖为活动的高禖、秋季围猎庆典和阅兵的场地。
在白燕村北有一地名叫大奠地,占地面积有二三百亩,据传为当时国家搞大型祭奠、庆典、阅兵的地方。,
桑园:在大白村的大桑园(地名)和白燕村的桑园(地名),是箕城当时的公共领地,种植桑树,供人们采桑养蚕、纺织(轻工业园区)。
东炉、西炉:在白燕村北面,分别有东炉村、西炉村。据说两村原为箕城的各一处铸造之所,东西各设炉火,故有东炉、西炉之说。一处是铸造钱币和礼器、兵器之所,一处为铸造生产、生活器物之所(重工业园区)。后来才有了东炉村和西炉村。
王村:在白燕村村东一公里处的王村,据说是原来王族居住区而得名。1953年在王村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块方形大理石质墓志铭。墓主人王师为唐朝人,死于武则天长寿三年(公元694年),铭文有“葬于箕城内故茔之北”字样。是第一次发现出土的以文字记述太谷县古箕城的珍贵文物。说明在唐朝,箕城还是当时的实用地名。